這裡介紹會聘請雲端架構師的公司類型:
代理商
這是 Google 官方授權的經銷單位,
主要是針對各個公司使用 GCP 所產生的費用,需要開發票報帳,
這些代理商能夠協助開發票給客戶,
所以這些代理商的主要營收來源,就是客戶的 GCP 使用量。
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之下,只要客戶有足夠的量,
就可以從中抽取固定的百分比作為代理商的利潤 ,
會導致代理商透過較低的折扣,
去搶規模比較大的客戶,用「量」的方式來獲取利潤。
但他們本身不一定足夠的技術能量,
因為只要得到大客戶,它的營收就是被動收入穩定成長,
這樣的公司就不會認真培養自家的技術能力,
但也有少數代理商有培養較強的技術團隊來承接客戶的專案開發,
另一方面也可以藉由專案來獲取高毛利,
Google 原廠也偏好這樣的代理商,如果有指標性的客戶商機,
也會優先把案子給這些代理商做。
對於雲端架構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磨練機會,
你每天的工作範圍 100% 都是 GCP,可以邊做邊學,
最新的技術也可以得到第一手消息,短期之內功力大增。
代理商-二房東
有一些代理商並不是由 Google 直接授權的,
但是他們手上已經有大量的既有客戶,透過他們購買資訊產品,
所以他們會找一線代理商合作,藉此爭取較大的折扣,
讓他們也可以推廣 GCP 給既有的客戶,
另一方面他們不受 Google 原廠約束,
他們有可能同時接洽不同公有雲的廠商。
在這這裡工作,有機會同時接觸到不同的公有雲,
因為他們需要為這些客戶提供技術支援,
但也因為負責的產品比較雜,所以比較難深入鑽研某一個公有雲,
這取決於靠工程師自己是否能夠有快速的學習能力,
如果有機會同時了解多個公有雲,未來的出路就會很寬廣,
因為跨雲的人才是更為稀缺的。
系統整合商
系統整合商通常手上有非常多資訊產品在經銷,
而且會鎖定特定的產業類型,和長期合作的既有客戶 (Major Account),
也有系統整合商專門在執行政府標案的投標,
他們通常對雲端的了解不夠熟悉,
所以都會尋找上面的代理商來合作,一起參與政府標案或是企業客戶的案子。
他們不一定會專門設立專門的雲端的工程師職位,
除非確定拿到大規模的案子,才有可能考慮增設專屬的人員,
而且他們比較不會完整了解雲端,只會依照案子的規格,
做到符合客戶要求的程度而已,不像上面兩種代理商,
比較有機會把雲端所有功能了解透徹。
另外要注意的是,做標案會有大量的 Paper Work,
就是寫需求建議書、期中期末報告等等,
這取決於公司是否有適當的分工,通常應該交由 PM 來做,
而架構師負責規劃架構和測試相關功能,
如果架構師也要寫報告,那這份工作就太雜了。
甲方-大公司
在大企業裡通常會有專屬的的雲端部門,
而且會依照業務的屬性去發展相關的雲端架構,
例如電子商務的公司可能就對於負載平衡的機制非常熟悉,
或者是各種大型流量的自動擴充 Autoscale 效能數值非常清楚,
但是如果和公司業務無關的功能,可能就沒機會參與到,
不過那只是小問題,資安這塊經常碰到,學得好可以跳到其的大公司。
大公司的另一個好處當然就是工作的福利比較好,
人員安排也會比較合理,分工很細,可以聚焦在某個領域鑽研很深,
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公司也講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大家都是有家庭的人,比較不會有壓榨員工瘋狂加班的事情發生。
甲方-傳統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通常不會增設新職缺,而是指派原有的 IT 工程師來負責,
需要自行了解雲端或是把現有系統部署上雲,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
工程師會有比較大的壓力,因為雲端也是一門專業的技能,
如果今天他只能上網自行學習,而學習資源不足就會造成他的壓力。
但好處是,因為中小企業的人力就是這麼少,
他可能就是全公司最了解雲端的人,如果可以順利將公司系統上雲,
他就能擁有一個不可取代的地位,就算未來要轉職其他雲端工作,
也可以端出「代表作」來通過面試。
甲方-新創公司
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通常都具有擁抱變化勇於創新的特質,
往往會樂於採用新的技術,例如容器化技術或是 Kubernetes 等等,
一旦在市場上有新的技術出現,他可能都會率先了解,
或者是請廠商來對他們介紹。
你在其中會感受到技術的變化非常的快速,對於喜好安逸的人來說,
可能會比較有壓力,但是反過來說也是一個快速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所有最新的技術都在都是你的日常,
你會感覺到與世界脈動緊緊相連,很有挑戰性,卻也很有趣,是值得拼一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