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寫程式,可以轉職雲端架構師嗎?

你是否對雲端產業充滿興趣,卻因為「不會寫程式」而不敢邁出第一步?

好消息是——這個限制,其實沒你想像的嚴重。

我將完整解析「非工程背景者」是否能轉職為雲端架構師,並提供清晰的學習路線與轉職策略。

雲端架構師是做什麼的?職責全面解析

雲端架構師是企業轉型雲端的關鍵推手,他可以依照企業的需求,負責設計可擴展、高可用、具備安全性的整體雲端系統架構。

「可擴展」,指的是能夠擴充資源。

因為地端的資源受限於你買的機器數量,但在雲端,你可以隨時依照公司的需求,或是突然飆升的用戶流量,即時擴充資源來應付廣大的需求。

「高可用」是什麼呢?

高可用是一個「結果」,指的是服務能夠保持運作的時間比例很高。

要做到高可用,並不是說要開一台規格很高或效能很好的主機 (因為單台主機可能因維護而被重開) 。

而是善用雲端上各種資源搭配,組合成強壯的系統架構,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因為單個功能故障,讓整個服務無法運作。

例如建立一群機器,讓負載平衡器在最前面幫忙分流,即使有一台機器故障,負載平衡器也能把流量導向正常運作的主機。

或是資料庫有問題,馬上自動 Failover (容錯移轉),讓 Stand by 的主機出來頂替, 保持整個服務正常。

所以雲端架構師會知道怎麼做出「可擴展」、「高可用」」且「安全」的雲端架構,這就要先了解雲端的各項功能了!

為什麼雲端架構師這麼搶手?

數位轉型已是企業標配

隨著全球企業數位轉型的浪潮不斷加速,雲端服務早已從「可選項」變成「必要條件」。

現在的新創公司,不可能一開始就花大錢建置機房並購買機器設備,幾乎都是買一台筆電就開始寫程式、打造產品。

那程式寫好放哪裡?當然是直接上傳雲端啊!直接下一個 git commit 就能上傳到雲端,甚至能夠自動部署上線對外服務。

大企業的話,因為地緣政治風險,有不少公司早已經採用「多雲策略」,因為雞蛋不會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會把核心系統 100% 都放在某個雲端上。

可能各放 30%,甚至還留一些到地端。也不會集中在單一國家,可能把服務分散到日本、東南亞,甚至留一些服務到歐美去。

傳統產業,可能採用雲端的速度是最慢的,但由於近年來 AI 高度發展,逼得各個公司為了投入 AI,也開始紛紛上雲。

為什麼用 AI 要上雲呢?

因為你直接買機器和 GPU 太貴了!動輒幾十萬,買了也不會一直開著。

用雲端的話,只有要訓練模型時,才會短暫用到 GPU 和相關運算資源,用完就關掉,訓練 8 小時也才 1000 台幣,非常划算。

所以各行各業都在思考如何上雲,達成更高的效率、更強的彈性與更低的成本。

而在這個過程中,雲端架構師正是那位為企業「指路」的專業顧問。

企業急需懂得架構設計的人才

企業不再滿足於只會操作雲端平台的技術人員,他們更需要具備系統整合與架構設計能力的人才,能夠根據業務需求規劃出安全、可擴展且高可用的雲端解決方案。這樣的角色不只要懂技術,還要懂得與內外部團隊溝通,將業務與技術串聯起來。

多雲、混合雲環境日益複雜

再加上現在企業多採用「多雲」(multi-cloud)或「混合雲」(hybrid cloud)策略,也就是同時使用 GCP、AWS、Azure 等不同平台,或將本地系統與雲端資源整合。這讓整體架構更加複雜,需要有能力跨平台思考、規劃與管理的架構師。因此,雲端架構師的價值不斷攀升,成為 IT 領域最炙手可熱的職位之一。

雲端架構師與其他職位有何不同?

職位主要任務是否須精通程式
開發工程師開發應用程式
系統管理員管理伺服器與基礎設施中等
雲端架構師規劃、設計整體雲端架構不一定

必須要會寫程式嗎?破解常見迷思

「不會寫程式就不行」的觀念從哪來?

多數人將「技術職位」與「寫程式」劃上等號,實則雲架構師更偏重架構規劃與整合,寫程式只是工具之一。

雲端架構師實際工作中需要寫多少程式?

  • 少量腳本(如 Terraform、Cloud Shell)
  • 理解 API 結構與部署流程
  • 協助團隊整合 CI/CD 流程

基礎程式能力 v.s. 專職開發能力

具備程式基礎會是加分項,但不需達到軟體工程師的水準。更重要的是——你能否整合不同系統、解決架構瓶頸。

成為雲端架構師的關鍵技能有哪些?

系統設計與架構思維

能否依據需求設計出高可用、高效能、具備擴展性的架構,是核心關鍵。

雲端平台操作(GCP、AWS、Azure)

建議選定一個平台深入,如 GCP 的 Compute Engine、Cloud Run、BigQuery 等。

資訊安全與法規遵循

熟悉 IAM、資料加密、法規(如 GDPR、ISO 27001)等,是專業的重要體現。

溝通能力與專案協作

懂技術不夠,還得懂得與開發、主管、甚至客戶溝通架構設計邏輯。

不會寫程式的人該如何轉職?可行路線解析

起點建議:從雲端平台認證開始

  • Google Cloud Digital Leader(零程式基礎也能考)
  • AWS Cloud Practitioner
  • 這些證照強調架構與平台基礎概念

銜接課程與學習資源推薦

  • 選擇「非開發導向」的雲端架構課程
  • 像是《東東 GCP 教學》提供的入門到架構師路線

找到轉職跳板的策略

  • 先從雲端專案協作角色(如 PM、顧問、技術支持)切入
  • 慢慢累積架構設計經驗

真實案例分享:他們都不是工程師出身!

MIS 主管轉職雲架構師的心路歷程

「我原本只會部署防火牆、設定備份,但開始接觸 GCP 後,才發現我可以不靠寫程式,也能設計一整套混合雲架構。」

專案經理成功進入雲端領域的轉折點

「我專長是專案管理,當我熟悉 GCP 的產品與整合策略後,我現在負責帶領跨國團隊打造多區架構。」

優勢與挑戰並存:非工程背景的強項在哪?

  • 跨領域溝通能力強
  • 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系統設計
  • 懂流程、懂業務的人更容易設計實用架構

給未來雲架構師的五點建議

  1. 選定一個雲端平台,深入學習
  2. 建立技術部落格或學習筆記
  3. 多參加實戰專案,累積架構經驗
  4. 搭配證照驗證專業能力
  5. 保持學習熱忱,並勇敢踏出第一步!

常見問題 FAQ

1. 需要考哪些證照才有機會轉職?

推薦先從入門證照開始,如 Google Cloud Digital Leader,再進一步挑戰 Architect 級別。

2. GCP 跟 AWS 哪一個比較好學?

GCP 的介面與邏輯較清楚,適合初學者;AWS 生態完整,但曲線略陡。

3. 非本科系可以嗎?

完全沒問題,重點是你的學習力與實作經驗。

4. 英文不好也能學嗎?

能,現在有大量中文教材與圖解式資源可用,但英文仍建議逐步增強。

5. 需要有雲端專案經驗才能轉職嗎?

不用。你可以先參與模擬專案、自學實作,逐步累積作品與信心。

返回頂端